2008年3月15日 星期六

科學家的誕生

0 意見



這本書是由數學老師推薦的,
內容是11位傑出華裔科學家的訪談錄,
一開始我還很疑惑,奇怪,
為什麼這徐氏兄弟可以訪問到這麼多有名的華裔科學家?
他們應該都很忙阿!
當我看了作者的介紹之後,什麼都不奇怪了!

哥哥,徐安廬,1991年出生!
西雅圖大學同時主修生化、化學、分子生物、神經生物,
並預計在2006年取得科學學士雙學位!

=.=....挖哩,2006年高一的我在幹麻?
每週五晚上伐木工團跟天外飛仙的世紀PK大賽!
打球、玩電腦、看小說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等等一堆不務正業的事情!

哀哀~弟弟徐安祺也是一樣優秀!

但這不是重點,目前看了前七位科學家的經驗談,
每個人都有自己對科學學習的看法跟方式,
這本書我覺得很不錯的,
就是在於徐氏兄弟有問他們要以什麼態度去面對科學和挫折?
還有我第二次科展失敗的主因:要如何選到一個好的研究主題?

而在這七位科學家裡面,我最喜歡的就是徐遐生教授,
他不少的看法都讓我覺得很好!
其中我很喜歡的一點是:
『學校不是生命本身,它只是儲備能力的地方。
一個人之所以學習,是因為他想享受學習,
希望學習、精通某些事;而只有當他樂於學習的時候,
他才可能有所精通。所以我常建議學生:【去做任何你感興趣的事,
你就會表現的很優秀。如果你只是很認真讀書,你還是會成功,
只是這種成功無法持久。】我不是建議學生們就不必用功.......』

很高興能有大人能有這種想法,
主張讓學生自己去發現這個世界,並在途中發現自己的能力不足,
才會產生想要努力學習以達成目標!

高二科展是個很快樂的回憶,
因處理實驗數據的需要,不可思議的去尋找如何把座標旋轉?對函數更了解。
在那段時間內,不知覺低培養了我對函數圖形的想像力...等等。
若沒有科展,若沒有需要處理數據,
在高一的我根本不曉得為何何學?或者說是替誰在學習?

在高一的我又怎麼會想到,在座標平面內沒有房子住的虛數,
日後可以成為旋轉圖形的大功臣?
曾經還對學習產生懷疑,
只是因為找不到學習知識的原因,難道就為了上好的大學?
那上了好的大學之後呢?

徐遐生教授還被問到,該如何辨別哪些事一流的研究主題。
我了解到選擇一個好題目的重要性,是在科展結束之後,
若我當初就看了這本書,或許就會再作科展前好好省思這個題目,
他說所謂重要的課題,就是那種能引發他人發問興趣、而能增進知識的題目!

除此之外,徐遐生教授在2002-2006年間曾任職於清大的校長,
他對一個學校的理念也是很獨到,
他曾說:『身為校長要充分理解學生和不同領域老師們的需求,
要清楚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。我認為台灣的教育就可惜在這一點上,
大家對『完美的學生』有某種私下的默契,認為應該把每個學生都塑造成那種樣子.....
......,你必須提供一個能讓不同人容身的環境,才會聽到不同的聲音;
如果你能讓這些聲音都發出來,而不是強迫每個人都唱同一曲調,
這個世界才會更有希望。』

看完這點讓我感觸良深,我認為,往往學生跟學校間的衝突,
或許大多發生在上位者並不了解下方學生的想法,
像東中有不少的議題,
七點半到校跟七點十分到校?
輔導課的上課與否?

不明白學校的堅持,為何要七點十分到校?
以我來講,家住卑南附近若要趕7點10分到校,
騎車速度要騎的比普通摩托車快才能在10分鐘內到校(還要紅綠燈的合作!)
往往是在驚險的馬路上跟時間賽跑!
但是學校看不到那些,上位者或許可以開車,
可以輕鬆的在10秒內從0加速到40公里!

多那20分鐘有多少好處?
誰知道??